白云山位于陕北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黄河之滨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。白云山古称双龙岭,亦叫嵯峨岭,后因终年白云缭绕,而称白云山,庙也因"山门无锁白云封"而叫白云观。 明万历四十六年(1618)神宗皇帝朱翊钧给白云山颁施对旨一道,亲赐《道藏》4726卷,从此白云山名声大震,当地大兴土木,营造道观,后经历代续建补葺,建成了以道为主兼有儒、释庙宇各类建筑100余处、占地200余亩的宏大宫观。成为全国著名道教圣地,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。
这里寺庙的建筑以及生动的雕刻艺术,深深地吸引了我。虽正值晌午,依然在这里足足游览了2个多小时,拍了不少喜欢的雕像,选出部分展示给朋友们。
白云观里的雕刻艺术渗透于整个建筑群的各个角落,数量之多,名目之繁,令人目不暇接。
超然阁一角 真武庙前石栏柱上的雕刻 石栏柱上的雕刻 石栏柱上的雕刻 石栏柱上的雕刻 石栏杆上的雕刻之一石栏杆上的雕刻之二 石栏杆上的雕刻之三
石栏杆上的雕刻之四 石栏杆上的雕刻之五 屋顶上的雕刻 看了这个牌匾,更明白了姥爷为什么给妈妈的名字里选“螽”、“斯”——是想多子多孙啊! 【小资料】
白云山道教音乐被誉为白云神韵,圣镜仙乐。
明万历三十六年(1608年),北京白云观道士王真寿等,持陕西布政使司贴来白云山总理教务,首次把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传到白云山,因而白云山道教音乐具有古典音乐和宫廷音乐的双重成份,即古朴典雅,又庄重肃穆。
清康熙年间,白云山道士苗太稔云游江南各地,广集名山道乐,因而,白云山道教音乐又具有婉转优美、清新秀丽的江南风格。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,道士们吸收佛教、晋剧、唢呐、民歌中的曲调和技巧,形成了以经韵曲调、笙管音乐、打击乐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白云山道教音乐,并成为道教音乐四大流派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派。白云山道教音乐曾传播四方,誉满省城,至今这一神韵仙乐仍诵唱古观,经久不衰。
评论